专题专栏
【百年党史天天学】“半条被子”折射长征路上鱼水情深
编者按: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特推出《百年党史天天学》专栏。该栏目将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详实记录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系统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希望通过党史学习宣传,助力全院党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实现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而不懈奋斗。
“半条被子”折射长征路上鱼水情深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温暖亲情,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陆续抵达湖南省汝城县,分别驻扎在文明、秀水、韩田、沙洲等地。其中,总卫生部驻扎在沙洲村。红军进驻前,村子里很多人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影响,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村民徐解秀因为照顾婴儿留在家中。在此期间,有3名女红军来到她家,帮她烧火煮饭,闲时跟徐解秀夫妇拉家常,讲革命道理,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们不要怕,回到家里来,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她家。很快,徐解秀便和女红军熟络起来。临睡前,她带着女红军来到厢房。简陋的床铺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根本抵挡不住寒冷。于是,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盖。
几天后,红军大部队出发,女红军也要离开了。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家,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在村口,她们将被子推来推去。就在互相推让的时候,大部队开始翻山了,女红军十分着急。
这时,一位女红军摸出一把剪刀,把那条被子剪成了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女红军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都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红军离开沙洲村后,敌人随后赶来,把全村人都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她还被强拉踢打、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
1984年10月底,《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11月7日,他来到了沙洲村。徐解秀领着他到厢房,向他诉说了50年前那段令她刻骨铭心的往事。她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回答:“能见到。”徐解秀就说:“那就帮我问问,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
她始终念念不忘那3个女红军:“3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你们说,一条被子能把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我丈夫送她们上山时,她们还在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了。”她还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栏目发表了罗开富撰写的《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一文。这篇文章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半条被子”的故事也就这样传播开来。文章见报后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谢飞等15位当年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十分感动,特地委托谢飞接受采访,对长征途中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表达她们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没有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在邓颖超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3名女红军的行动在全国展开。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处,3名女红军最终没有找到。为了完成她们的未了心愿,邓颖超等人特意买了一床崭新的被子,委托罗开富送到徐解秀家中。
(二)
“半条被子”的故事,只是军民鱼水情在汝城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全境前后19天,当时全县12万多人中,为红军挑担、带路、做掩护等拥军的就有1.5万余人。许许多多类似“半条被子”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1996年,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发现了一张借据:“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公元一九三四年冬。”
这张借据的来历是这样的:在红军到瑶乡前,瑶民都逃到山上去了。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红军自扎草棚,并严令各连队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私拿农户的一钱一物。看到这些情况,瑶民开始慢慢了解红军,东躲西藏的群众陆续回到瑶寨里。村中德高望重的胡四德得知红军严重缺粮,当晚便召集族人,共同商讨为红军筹粮。第二天,大家把从各家各户筹集来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送到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手中,叶祖令郑重地写下了这张借据。一个多月后,他就牺牲在长征路上。1997年,汝城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按当时物价,向胡四德的后人兑现归还1.5万元人民币。
不仅是汝城,整个湘南都热烈拥护红军。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攻占九峰山的战斗十分激烈,许多红军战士负伤,有的伤势还比较严重。当地农民群众便把受伤红军抬到偏僻处的田间小棚子里养伤。在五山村,群众共收留了6名负伤红军战士。他们每天用竹笋壳包着饭偷偷给红军伤员送去,同时还送去了蓑衣、竹笠等生活用品。在群众帮助下,有些伤势较轻的痊愈后追赶部队继续行军;伤势较重的伤好后,在当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关于湘南百姓的拥军热情,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在《占领宜章城》一文中写道:“ 红军到了,附近的劳苦工农群众都来了,热烈地帮助红军。热情高最积极的,要算城外三百余被何键军阀强迫来修筑道路的工人。掘的掘坑道,搬的搬树条,扎的扎梯子,配合着我们,紧张地进行攻城的准备。拂晓的时候,城门大开,城内的群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成群结队地欢迎我们红军进城。他们说:你们来得好!我们欢喜,我们得救了。”
其实,当年发生在湘南的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也仅仅是红军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的一个片段。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红军出发时,于都河有600多米宽,水深浪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到了架桥现场。在皎平渡口,中央红军依靠36名船工昼夜不停摆渡,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在马尔康等地,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主动为指战员治病……
一路上,群众或踊跃参加红军,或积极帮助红军筹款筹粮,掩护伤员,充当翻译向导,传送消息,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成为红军彻底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赢得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4月12日第7版,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