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者精诚,尽在方寸之间
——记我市巾帼建功标兵、市二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吴红丽
古人云,大医精诚。所谓精,谓之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谓诚,求其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精与诚,不若登峰造极,而在于普救含灵之苦。在我市巾帼建功标兵的评选中,就有这样一位精诚医者,她的专业技术在于人体的方寸之地——耳鼻喉;她解除病扰之地在于方寸之间的诊室——眩晕门诊。她却不拘于一室,将医者求医问源、解病除扰的职业能力惠及数以万计的患者。她不求“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只愿策发“恻隐之心”,于方寸之间,追随精微医道,破解求医难题。她就是我市“巾帼建功标兵”获得者、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吴红丽。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眩晕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睡眠呼吸障碍分会委员,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听力学组委员,平顶山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关于眩晕的滋味,很多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体验。有的人虽没经历过天旋地转,但晕车、晕船、晕飞机的经历不乏其人。眩晕是一种让人很难忍耐的痛苦感觉,剧烈的眩晕常常是一下子就把一个人“打倒”。天旋地转,让人坐立不能,动弹不得,恶心呕吐以及恐惧感常据心中。现实中,不少人被“闹不清楚原因”的眩晕困扰着、折磨着,他们求医无门,甚至一些重症眩晕患者,经历了无法为常人言说的痛苦,他们求遍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的专家,却也寻不到破除病扰的办法。
2016年4月,鹰城的眩晕症患者终于等来了福音——市二院眩晕门诊开诊。这样的专病门诊一经设立就被无数求医者“踏平了门槛”,两年来的门诊量达到了1万多人次,众多的眩晕症患者有了精准的求医地点。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专病门诊的背后,是一位女医生和科室团队花了近10年的努力和坚持换来的。这位女医生就是吴红丽。
10年前,吴红丽在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当时33岁的她,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除了繁忙的值班,国家图书馆和附近的学术讲座,是最常去的地方,沉浸在这浓郁的学术气氛和学习氛围中。
在一次专科的学术沙龙中,吴红丽第一次听到了“耳石症”这个名称。对于当时的学术讲课内容,她更多的是云里雾里。但是,耳石症带给病人地转天旋、如坠深渊的痛苦却让她记忆深刻,尤其她自己晕车非常厉害,自爆头晕最厉害的一次,从家到医院3公里乘出租车上班,到医院科室恶心呕吐。回到进修医院后,她就遍寻各种医学指南和资料,想“一查究竟”。
可没想到的是,当时国内对“耳石症”的相关介绍不多,也许这种病并没有那么普遍吧!吴红丽将疑问放进了心底。然而进修结束回到市二院后,她还是很想对耳石症的诊治一探究竟。果然,在参与神经内科的会诊中,确实发现了数位疑似“耳石症”的病人。
面对患者真实反馈的“天旋地转、焦灼不堪”的苦痛体验,吴红丽的心中又兴奋又迫切,她很清楚这种病确实是学术沙龙里让人如坠雾里的“耳石症”,诊断很明确,和专家描述的发病状态分毫不差,同时,她又迫切地想赶紧掌握治病手段。
为了弄懂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手段,吴红丽开启了“学霸”模式——啃起了外文医学指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中耳前庭解剖结构”......一连串的专业术语逐渐在眼前明晰后,吴红丽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下了,下一步就是检验理论了。
有一位接触的耳石症患者来自襄县,连续眩晕两个月,这位60多岁的阿姨焦躁到了极致。外人的稍微触碰都能引起她的强烈急躁情绪。在家人辗转几个科室束手无策时,吴红丽走到老人身边,她语气轻柔却果断肯定,“不要害怕,阿姨,这是耳石症,手法复位就能治好。”在给老人形象耐心地解释后,告知她这个病 类似关节脱臼,复位后平衡会很快恢复,又稳当了。按照头位实验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行耳石手法复位,前后用了不到10分钟。患者起身的瞬间,就喜出望外:“不晕了!”“太神奇了!”......
伴随着一例又一例患者的快速治愈,越来越多的耳石症患者在吴红丽手中得以“康复”。她的专业和耐心迅速传遍医院、市区、县区。与此同时,吴红丽对各种眩晕和头晕诊疗,耳鸣、耳聋等耳内科疾病兴趣越来越浓,每天学习专家教授的诊疗思路和新进展,并将疾病的诊疗进一步专业化、规范化。2013年,吴红丽在临床积累的基础上,开展了“眩晕症的个体化治疗”科研课题。2015年,该项课题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经历了10年的临床摸索、探究与规范化诊疗的吴红丽,在科室领导和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向医院领导申请成立了“眩晕门诊”。这一从百姓就诊角度出发的专病门诊迅速吸引了众多患者。吴红丽成为众人心中的“眩晕诊疗专家”,但是只有科室的人知道,为了眩晕症诊疗,她到底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眩晕病人检查和复位时,经常出现恶心呕吐,或是恐惧不配合,或多学科交叉病情复杂,她总是耐心询问病史,认真查体,不怕脏累,不放过蛛丝马迹。由于科室医生少,她经常要病房和门诊两头跑,在病房连续值班24小时后又放弃休息时间接着去座门诊,为的是让远道及慕名而来的病人尽快解除痛苦。她非常尊重的余力生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当病人治愈时,她会和病人一起感到由衷的快乐。
2017年,随着医院加大对眩晕门诊的投入,眼震电图仪、眩晕症综合诊疗仪(BPPV)相继投入使用,使眩晕疾病的诊疗更加精准化。眩晕门诊对耳石症、梅尼埃症、前庭神经炎、迷路炎、前庭性偏头痛等诸多头晕和眩晕疾病积累了更多经验。她的工作内容更是扩展到了耳鼻喉专科学、神经内科学、心理学等,为了跟进前沿诊疗理念,她总是说时间不够用,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尽管如此,她在科室工作和眩晕门诊之外,还支撑起了另一项惠及民生健康的专病诊疗——鼾症。这种支撑不是一两年的付出,而是又一个10年的坚守。早在2006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睡眠监测中心进修学习,科主任的支持下,吴红丽就和科室团队开展的科研课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获我市科技进步奖。经历了10年的不懈努力,她和团队开展了专业的睡眠监测诊疗,为无数鼾症患者送去了康复希望,改善了诸多鼾症患者呼吸暂停的状况,防止危险的发生。未来,她还要把惠及听力障碍患者的助听器研究与普及提上推广日程。
大医精诚。多年来,吴红丽用孜孜不倦的追求满足了民众对健康的需求,汇聚了医者的快乐与自豪。她无愧于巾帼建功标兵的称号,更无愧于医者精诚的大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