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出现耳鸣、耳痛、耳朵流脓等症状时,大多数人会觉得只是耳朵发炎、感染,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问题,有的耳疾甚至会偷偷“吃”掉骨质,给患者带来生命危机。
近日,我院耳鼻咽喉科就收治一位中耳胆脂瘤患者,该患者持续高烧不退,右侧面神经出现麻痹症状,伴头痛、恶心,确诊时右侧听小骨已被破坏、吸收,鼓室天盖、乙状窦前壁部分骨质均被破坏、吸收,情况危急。科室团队明确诊断、及时实施手术治疗,为患者根除了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结构,成功拆除了这枚耳内“定时炸弹”。
55岁的吴先生(化名)有30余年慢性中耳炎病史,右耳听力已基本丧失。入院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呃逆,偶尔出现呕吐,伴腹胀、恶心。吴先生以为自己是肠胃不适,就近在诊所诊治后效果不佳,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
多项检测数值显示,吴先生的身体已经拉响了警报:血生化检查提示白蛋白21.8g/L(正常值35—55g/L);常规生化检查提示患者钙、钾、钠、氯、铁全部异常偏低,C反应蛋白133.3mg/l异常偏高(正常值0—10mg/l);凝血项目检测提示凝血功能异常。门诊医生以“呃逆、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将吴先生紧急收治入院。
吴先生当天接受了补充蛋白质、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入院当晚吴先生突然高烧至41度,第二天出现语速变慢、时间错乱、颈部僵硬、面部痉挛现象,吃退烧药后仍反复高热。紧急检测患者炎症指标、血培养,提示疑似厌氧菌生长,考虑感染性发热,但感染灶仍不明确。
消化内科医生仔细查体发现吴先生右耳有黄褐色脓水流出,考虑到患者有数十年慢性中耳炎病史,遂立即上报医教部请耳鼻咽喉科专家会诊。耳内镜检查发现患者右耳外耳道充满脓性分泌物及肉芽组织,高度怀疑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随后中耳乳突CT检查证实了该诊断。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中一类,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由于包囊内充满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容易反复发生感染,特别是厌氧菌感染,并且会逐渐侵蚀周围骨质,见缝钻缝,见骨头‘吃’骨头,破坏中耳、内耳甚至颅内结构。
耳鼻咽喉科主任高青表示:“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说明病灶已侵蚀面部神经骨管。中耳临近大脑,若放任其不管,很有可能会引发颅内、外病变,如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会危及患者生命。”
为立即阻止病变对骨质的进一步破坏,防止颅内、外并发症发生,需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吴先生转入耳鼻咽喉科后第二天,科室主任高青、主治医师宋静静为患者实施了耳内镜下“右耳乳突改良根治术+外耳道成形术”。
术中探查发现,患者外耳道、鼓室、鼓窦及乳突有大量肉芽及胆脂瘤样物,听小骨、鼓索神经已经被完全侵蚀,部分脑板骨质、乙状窦壁骨质已被吸收,脑膜已有小部分暴露。
患者右耳听力已明显受损,鼓室成形对术后恢复听力的意义不大,所以手术以清除病灶为主。术中彻底清除鼓室、鼓窦乳突腔内肉芽组织及胆脂瘤样物,清理面神经管周围肉芽组织,后取耳屏软骨、软骨膜作乳突腔充填,修复外耳道后壁,手术顺利结束。
吴先生高烧、恶心等症状术后即消失,面神经麻痹得到改善,经过持续控制炎症、补充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五天吴先生血象完全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已于近日出院。
“中耳胆脂瘤的凶狠之处在于它会像‘溶解液’一样不断侵蚀周围的骨质,听小骨、耳蜗、面神经管甚至颅底骨都能成为它的‘食物’。”高青主任表示,“中耳胆脂瘤不会自行消失,只会向四周膨胀扩大,破坏骨质、神经越来越多。等到出现面瘫或颅内并发症时再做手术,患者面临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高青主任特别提醒,既往有中耳炎病史的患者,出现高烧不止、耳朵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耳鸣或耳闷胀感、耳痛、头晕、面部麻木痉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通过必要的医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尽早解除耳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