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59岁的市民齐先生两年来饱受胸痛、胸闷的困扰和折磨,冠脉造影后发现其冠脉三支血管出现完全闭塞或严重狭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近日,市二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医疗团队经心外膜侧枝途径逆向开通冠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实现血运重建,解决了其“心头”大患。据了解,此项技术的运用在我市尚属首例,填补了鹰城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空白。
患者冠脉三支血管严重病变
两年前,齐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近日,因症状加剧,为明确诊断,他来到市二院就诊,后在心血管内科三病区被初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患者肾功能不全,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患者进一步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三支血管均有严重病变,左冠脉前降支中段、回旋支中段完全闭塞,右冠脉也严重狭窄,可谓“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综合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及身体状况,该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张领,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满生,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新峰等专家经过讨论,建议其首选外科搭桥手术治疗。而患者及其家属表示不愿行外科搭桥手术治疗,请求进行介入治疗。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强烈意愿,经充分沟通,医疗团队决定行冠脉介入治疗,并精心制定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计划综合运用前降支慢性闭塞病变正向和逆向开通术来打通完全闭塞的病变血管,其后在血管内超声引导下精准植入冠脉支架,为患者求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专家团队成功行介入手术
手术如期举行,专家团队在张领的指导下,由李满生主刀、李新峰及主治医师陈松茂为助手首先通过正向途径进行前降支开通。在微导管支撑下,导丝在细若游丝的微血管内穿行,手术专家根据具体情况不停地更换性能不同的导丝,反复尝试,谨慎操作,结果均不能通过前降支闭塞处进入远端血管,正向开通失败。随后,因患者第一对角支通过心外膜侧枝向前降支中远段供血,专家团队按照预定方案,改由经心外膜侧枝逆向途径尝试开通。相较于通过心内膜血管,通过心外膜血管的手术难度更高、风险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在微导管的支撑下,专家团队在 纤细的冠脉血管上细致操作逆向导丝,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最终使其和正向导丝成功“会师”,患者前降支的闭塞段终于贯通,接着顺利行球囊扩张并植入血管支架,手术成功。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达到新高度
“此次手术历时4个多小时,术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消失,目前已顺利出院。接下来我们会择期为患者再次行介入手术,处理其他血管病变。”1月20日,李满生介绍说,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在3个月以上的病变,占所有介入治疗的15%至20%。由于此类病变血管闭塞时间长,且经常合并钙化、迂曲,所以介入治疗难度大,成功率低,一直是介入医师最具挑战的技术难关,被称为冠脉介入需要攻克的“最后堡垒”。
李满生表示,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早期手术技术以正向开通为主,即操作导丝从闭塞冠状动脉近端通过闭塞段,开通血管,但成功率较低。随着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技术的不断发展,逆向技术越来越成熟,即通过对侧或同侧冠状动脉的细小侧枝,逆向而行, 将导丝送入闭塞血管,直接开通或协助正向导丝开通血管。逆向导丝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 入手术的成功率,但其操作较为复杂、难度大,易发生冠状动脉侧枝穿孔,可导致心包填塞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医生的介入水平及处理并发症的能力要求极高。市二院心血管三病区已常规开展了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经心内膜的逆向治疗技术,但是通过心外膜侧枝逆向开通,难度和风险更甚,技术要求更高。专家团队独立成功开展此次介入手术,标志着该院和平顶山市的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达到新高度,也标志着市二院心血管内科的冠脉介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鹰城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