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急救电话:0375-4975120

专题专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字体: [ ]
【百年党史天天学】与“核”共舞28年
来源: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6113次

【百年党史天天学】与“核”共舞28年

编者按: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特推出《百年党史天天学》专栏。该栏目将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详实记录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系统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希望通过党史学习宣传,助力全院党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实现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而不懈奋斗。

 

        1967年,中国人民自觉排除“文革”干扰,国防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振奋人心的,就是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为中华民族揭开氢弹秘密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核物理学家,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于敏。

        他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研发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崇高荣誉。

        他盛名之下依然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他就是“国产专家一号”——于敏。

于敏在工作中(摄于1980年)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一个小职员家庭。194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但是更喜欢沉浸在理论探索中的他,毅然将自己的专业改为理论物理,在北京大学理学院,他的成绩名列榜首。

        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经过不懈努力,这位由我国自主培育的“国产专家”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

        1951年,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84年于敏(右)与邓榢先(左)在核试验基地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

        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

        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深山里,研究核武器。他判断,“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他不敢停下脚步。但长期在艰苦环境里工作,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于敏上台阶都要用手抬着腿才能慢慢上去,同事都劝他休息,他坚持要到小山冈上观测火球。由于疲劳过度,在工作现场,他几近休克。1971年10月的一天深夜,于敏再次因为过度劳累休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十年,他就预判到了这一国际形势,加快了二代核武器的研究步伐。

        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于敏为我国核试验部署、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建设形成战斗力争取了最为宝贵的十年。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曾有核武器专家指出,世界上仅有两种氢弹构型,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另一种就是于敏构型。而于敏构型比美国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首爆氢弹体积比美国要小。

于敏与夫人孙玉芹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在《忆于敏》的文章中写道,在他来看,将中国的氢弹称为于敏构型,是完全准确而恰当的。“于敏的贡献何在?也许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一个由11人组成的足球队,在场上踢球,互相将足球传来传去。但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却往往是场外的教练和冲在前面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半个世纪与“核”共舞,于敏把自己隐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接受了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成为了国家最高机密,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

 

        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又过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习近平总书记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于敏颁发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2019年,他摘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习近平总书记为于敏颁奖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绝对忠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像于敏一样的“两弹一星”元勋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脊梁”,在他们身上,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他们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忠于职守、以身许国,今天让我们向这些共和国的脊梁们致敬!

 

来源:中国火箭军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