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急救电话:0375-4975120

政工园地

职工展台
字体: [ ]
我院完成全市首例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来源: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8-04-12 浏览次数:21183次

规范化癌痛治疗新技术登陆鹰城 ——我院完成全市首例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4月8日,一名久经病痛折磨的难治性癌痛患者在我院(以下简称市二院)疼痛科的护航下,植入了中枢靶控鞘内镇痛系统(即鞘内吗啡泵)。植入鞘内吗啡泵当晚,只一次按压,0.24毫克的吗啡药量精准泵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疼痛神经传导通路,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

 这种高速的“止痛通路”持续镇痛长达10余小时,在经历了多日痛不欲生的难治性癌痛折磨后,该位67岁的晚期癌症致肝转移的患者终于度过了一个舒适的“无痛之夜”,家属的烦恼也随之解除。

吗啡泵治疗原理

几乎所有疼痛的产生都需要经过脊髓将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大量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发现,在脊髓、大脑等神经组织内存在大量的阿片受体,当这种受体与阿片类药物(吗啡是其代表药物)结合后,能够快速有效的阻止疼痛信号传递至大脑,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通常我们使用吗啡多为口服或静脉输液,最终到达脊髓发挥镇痛作用的药物非常少,有大量的吗啡都浪费在了外周血液和器官,不仅发挥不了止痛作用,还造成了一系列的副反应。

于是有人将少量的吗啡注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使药物能够直接与脊髓和大脑组织接触,结果发现镇痛效果非常明显,而停药以后神经功能也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蛛网膜下腔吗啡泵植入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癌痛和其他顽固性疼痛。

吗啡泵的优点

过去,癌痛的传统治疗主要是口服、注射药物治疗,如羟考酮、曲马多、吗啡等。随着病情的进展,用药量也会逐步增加。药量的增加,使药物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如恶心、呕吐、便秘、肝肾功能损害等,甚至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

而鞘内吗啡泵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治疗手段。吗啡泵植入后可一直随人体携带,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部分患者可以正常擦浴和从事简单的日常活动。泵盒有固定容量,根据不同患者的用药量,只需1—3个月左右添加或更换泵盒,镇痛周期相较于普通镇痛泵大大增长。

较于传统药物治疗,鞘内吗啡泵的用药量极小,约为口服吗啡量的1/300和静脉用药的1/100。鞘内吗啡泵分为体内泵和体外泵两部分,都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疼痛控制情况快速的调节给药速度,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根据患者疼痛部位,中枢靶控鞘内镇痛系统植入位置通常在蛛网膜下腔,其吗啡药物作用集中在疼痛神经传导通路,用药量很小就能产生精准的止痛治疗作用,而且与分布于其他内脏的阿片受体不产生结合,可大大减小镇痛药物的副作用。

中枢靶控输注系统植入术适用于恶性肿瘤致疼痛严重者或其他难治性疼痛患者,其精细化微创手术和便捷确切的镇痛效果为规范化癌痛治疗又添一把“利器”。

目前,我院开展的此项技术填补了我市难治性癌痛及其他难治性疼痛治疗领域的一项空白,成为难治性疼痛患者的终极治疗手段,为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生命周期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