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麻醉周,向“幕后英雄”麻醉医生致敬
——走近市二院麻醉科
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今年3月25日—29日是第三届“中国麻醉周”,本届麻醉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关注麻醉——安全舒适保健康,麻醉医生在身旁”。
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整个围手术期,从术前准备、术中麻醉与监护、重要脏器的生命支持,到术后镇痛,以及无痛诊疗等环节。他们是手术室、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但是一台手术后,往往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麻醉医生是谁,又是谁全程护航麻醉周期安全......今年的中国麻醉周,笔者走进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麻醉科,探索护航手术安全的“幕后”团队——麻醉科。
不是简单“打一针”
麻醉是高精尖手术的“后备军”
市二院麻醉科宋涛副主任表示,国内麻醉学科起步相对较晚,公众对麻醉医生的认知度不高,认为麻醉医生不是“医疗正规军”,还有一些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打一针”,让病人“睡一觉”。其实,麻醉医生的培养教育体系与其他学科是一样的,需要进行术前评估、术中生命体征监护及调控、术后恢复等多方面的培养,全方位守护病人的健康。在一台精细的外科手术中,麻醉技术是护卫生命通道、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可以说,麻醉在一台手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成败的作用。
去年9月,49岁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李先生经历了冠脉血管闭塞危机,药物治疗无效,又不适合介入治疗,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心脏搭桥手术上。然而,长期肾衰竭带来诸如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让手术面临重重难关,常规心脏停跳下行搭桥手术将面临极高风险,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困境重重之下,市二院心胸外科和麻醉科共同携手、放手一搏。他们采用心脏不停跳的手术方法,充分术前准备,麻醉科和外科医生经过数次讨论,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终极目标只为保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避免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在麻醉团队的全力护航下,这台在“刀尖”行走的心脏外科手术攻克技术难关,让生命之花得以重新绽放。
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作为全市开展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手术最多的医院,市二院开展的高精尖外科手术每年达到千余台次。仅心胸外科,每年复杂、危重患者的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就达到了近200台次。作为平顶山市麻醉质量与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市二院麻醉科在高精尖手术麻醉中,承担着常人无法想象的风险和压力。
麻醉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并成为衡量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众所周知,传统手术中,高龄和超低龄是麻醉的禁忌症之一。但是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二院麻醉科早已经突破百岁老人的麻醉禁忌,科室体外循环团队护航的最小患儿为仅1个月大的新生儿。
“玩着手机”就把孩子生了
舒适化医疗丛麻醉开始
市二院是我市最早开展新式无痛分娩的医院,早在2008年,市二院就加入到由美国医师发起的“无痛分娩中国行”队伍。随着11年的技术进步和观念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鹰城产妇在“无痛分娩”中获益。
29岁的二胎妈妈黄女士(化名)提起自己生“二孩”的经历,语气轻松:“用上无痛(分娩)后,感觉一点也不痛了,我玩着手机就把孩子生了!”
黄女士的话并非夸大其词。市二院麻醉科宋涛主任介绍,经过低浓度、大容量的硬膜外麻醉,阻断产妇痛觉,但不影响其自身宫缩和肢体活动,无痛分娩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安全与舒适。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数天前,在北京工作的产妇小李还专程赶回平顶山,在市二院接受了无痛分娩。今年,国家对无痛分娩技术的推广,让更多的产妇在无痛分娩技术中得以顺利自然分娩,使该院剖宫产率大大下降,为更多的二胎妈妈的创造了有利的生育条件。可以说,麻醉技术的发展,让百姓更多地在舒适化诊疗中获益。
除了“无痛分娩”,麻醉技术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更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舒适化医疗福利。今年94岁的陈大爷在一次意外摔伤中导致髋关节骨折,急诊入市二院后,骨科开展的髋关节置换手术让老人看到了康复希望。但高龄老人能否耐受麻醉,成了家属最为担心的问题。
经过综合评估,市二院麻醉科的回答让陈大爷一家放了心:在严控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前提下,高龄已经不再是麻醉禁忌。最终,在麻醉科的护航下,急诊髋关节置换手术顺利开展,当天下午,老人就在医生的帮助下坐了起来。
“严格麻醉质控,为百姓交上满意答卷。”这是市二院麻醉科团队的共同目标。对于高龄的骨折患者来说,围术期卧床时间过长将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心肺疾病。但是麻醉和外科技术的共同进步,让高龄患者术后早期下床,不仅杜绝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更大大提升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
“最怕盒饭里有鱼”
默默付出的“幕后”团队
3月26日,市二院手术室连续做了25台手术,其中冠心病搭桥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双膝关节置换术等三四级手术占了30%以上,麻醉科医护人员下班时已经是夜里11点半。“工作强度大是常态,最多时一天能有40多台手术。”宋涛副主任说,医院麻醉科有医生11名,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比例是1:8,远远小于三级综合医院规定的1:3(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比例),而目前这种情况在全国的医院里都很常见。
“麻醉科的工作强度大,加班加点是常事。”护士长张麦玲说,科室25名护士,承担着7个手术间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整理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工作忙,吃饭、喝水,甚至上厕所都要忙里偷闲。“同事之间的互相关照就是——我帮你看着病人,你快去扒拉两口饭吃。”张麦玲说,吃饭快是我们的标志。所以我们最怕的就是盒饭里有鱼块,吃快了怕扎嘴,吃的慢了又影响手术进程。
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绝不是“打一针”,麻醉医生可以说是一名重要的“围术期医生”,麻醉医学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麻醉周”的科普宣传,让民众了解、认知麻醉医学,也更了解到麻醉医生在“幕后”的默默付出,他们敬畏生命、护卫健康的职业精神值得百姓的敬重。